漢陰縣有個澗池鎮,地處縣城東9公里月河川道,澗池鎮歷史悠久,文化豐富。澗池人民勤勞樸實、厚道善良,重禮儀、愛熱鬧,逢上喜慶節日則有一定的活動形式。風俗與習慣與漢陰縣基本相同,每年春節期間,有玩彩船、舞獅子、跳地蹦的習慣。
澗池鎮東有漢陰八景之一的“紅崖古寺”和“蠟燭奇峰”。紅崖古寺修自百尺絕壁懸巖之上,十分險峻。澗池鎮也是個移民城鎮,當地居民不少是從湖南遷移過來的,,語言為具有湖南方言特色的客籍話,所以當地的方言中湖南元素很多。這種外來文化與當地相結合,產生了與眾不同的風俗,其載體之一就是飲食。湖南人本是魚米之鄉,來到這秦巴山中就改變了飲食習慣,面粉也成了主食之一。在相互適應過程中,一種神奇的面食就誕生了,澗池燴面片從出現之日起就注定了不平凡的經歷,時至今日成為漢陰的八大名吃之一。今天來自西安唯典了陜西小吃培訓中心的小編給大家介紹的就是這個--澗池燴面片。
來漢陰澗池,唯有燴面片與愛不可辜負……
因為漢陰地處南北交接之地,身居北方的漢陰人卻有著南方人的飲食習慣,不喜面食,愛吃酸辣,口味也重了些。
于是在市面上,面食少之又少,但“燴面片”卻是一個特例,不僅僅在漢陰當地深受人們的喜愛,連專注面食的北方人民也是贊不絕口。說起燴面片的淵源,和一個陳姓的老廚師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
據傳90年代初期,大部分漢陰人并不富裕,在澗池街上開飯館的陳師傅是鎮上鮮有的幾家飯館老板,老師傅手藝不錯,但是因為歷史習慣,大部分來往客商習慣于在蒲溪或漢陰兩地就餐,而當地的居民大多在家解決餐食,所以地理位置非常尷尬的陳師傅餐館生意并不景氣,常常會有一些剩余的食材,新鮮的食材不能長時間放置,為了避免浪費,加之大部分來往客商喜吃面食,又要求速度快,陳師傅將各種各樣的新鮮食材和著手扯面片用雞高湯燴成主食,營養豐富、口感香濃的“燴面片”就誕生了。因為“燴面片”特殊的做法和鮮美的味道,好味道的“燴面片”慢慢的走上了來往客商的餐桌,人們口口相傳,陳師傅的飯館生意越來越好,每個進店的人都要來一碗“燴面片”,慢慢地,“燴面片”成了陳師傅餐館的一塊金字招牌,生意好了,勤勞的澗池人也競相效仿,開了更多的“燴面片”店,開店的人多了,食客也越來越多,“澗遲燴面片”聲名大噪,不僅在漢陰城內各鎮,周邊的市縣也有了“澗遲燴面片”的身影,據了解,最遠的燴面片店甚至開到了河北省,受到了當地人的廣泛歡迎。如今,年事已高的陳師傅的燴面片已經吃不到了,但是“澗遲燴面片”已經成為了漢陰美食不可或缺的一道名吃,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漢陰“面食之王”。
西安唯典陜西小吃培訓中心的小編聽當地人講,很多是慕名來吃澗池燴面片的。對從小吃這碗面片長大的漢陰人來說,出門久了,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到澗池鎮來吃一碗燴面片。為什么這么香呢,除了童年的味道記憶,還有就是這碗燴面片就是香。一般人描繪起來總會香的原因是不外是燴面片中有肉丸子、木耳、香菇、西紅柿、豆腐、豆芽、白菜、粉絲、黃花等十幾種配料,同時還有辣椒、蔥、蒜等調味料,有白、有黑、有黃、有綠、有紅。這些五顏六色的食料搭配在一起,使得燴面片的內容顯得豐富而又厚重。面片是用上等面粉制成,入口軟而不膩,韌而不綿,柔滑而又勁道,伴著蔬菜的清香、面片的面香、肉丸的肉香、面湯的鮮香,使人余味悠長等等之類的語句。其實除此之外,這碗面香就香在其中有一種調料是別人不知道的。
西安唯典陜西小吃培訓中心的小編告訴你們,小編對于美食嘴上可沒有把門的,誰讓咱是做小吃培訓的呢,什么好吃的美食都是要教別人全部技術的,所以什么秘密小編都告訴您,面里有一種調料非常普通,就當地的苜蓿曬干磨成粉與其他調料一起。我這樣一說,你們是不是覺得沒啥子了吧。
因為加了苜蓿粉,所以這個味道,香的很特別。你甭看這東西普通,但用上它味道馬上不一樣,這就是特色,這就是秘方。小小一碗面竟引起了這么大的反響。就是這小小一碗燴面片,在當地還舉辦過大賽,主題就是“覽月河川道風光、品澗池小吃、賞民俗文化”。
當然,您別看燴面片沒什么秘密,但要做的好吃還是要有功夫的。首先面要和好發好,然后把發好的面揉成長條,搟成又薄又長又寬的面片。接著在鍋里倒入水燒開,把面片扯成塊狀,丟進鍋里煮。待開鍋后在鍋里放入主料、配料和調味料,燴面片煮好后還要在鍋里加入用雞架和豬骨頭熬制的湯,然后盛到碗里,喜歡吃辣味的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加入油潑辣子。待一切完成后,一碗熱氣騰騰的燴面片便做好了。
這就是安康的白菜心--漢陰的魅力,這就是澗池的燴面片,惹得多少英雄競折腰,為了這個味道,翻山越嶺來吃你。在這眾多人流里就有一個我,西安唯典小編在其中。
想了解和學習正宗陜西小吃的朋友可以關注微信:18109282056,來自西安唯典陜西小吃培訓的小編會不定期的發表一些陜西傳統小吃的做法技巧或者簡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聯系西安唯典學小吃喲,小編以前也有很多文章介紹過各種小吃技術、配方、設備、文化、歷史的!